資訊中心
公司動態
說到重陽節,你想到的是不是這首詩:獨在異鄉為異客,每逢佳節倍思親。遙知兄弟登高處,遍插茱萸少一人。
還記得當初解析的時候:表達對親人深深的思念之情和獨自在異鄉的困苦孤獨......然后我們就記住了重陽節是思念,是渴望團聚。可是你真的懂重陽節嗎?
重陽節是我們民族的傳統節日,也是法定的“老人節”。
人們登高,望遠,辭青,懷念,感恩……告別一個結束,開啟一個起點。“重陽節”承載著人們思想的厚重,也承載著情感的厚重。
關于重陽節的起源,曾經有這樣一個傳說。
說東漢時期,方士費長房有一個徒弟叫桓景。桓景的家鄉瘟疫橫行,父老鄉親非常苦難。
費長房便讓自己的恒景帶著兩樣法寶,茱萸葉子和菊花酒,在九月九日天地之氣極陽之時,去為家鄉人消災解禍。
▲塵世難逢開口笑 菊花須插滿頭歸
茱萸辛辣可以抵御寒氣邪氣,菊花酒滋補養氣,清熱解毒,可以抑制瘟氣。
▲重陽佩茱萸 以辟邪求吉 懷親念友
桓景帶著鄉親們爬到最高的山上,身上插上茱萸,呼吸著新鮮的空氣,喝著香醇的菊花酒,驅邪避禍。
自此便有了九九重陽節,登高望鄉、插戴茱萸、喝菊花酒的傳統。
▲重陽登高 有步步高升之意
傳說終究是傳說,其實和大多數傳統節日一樣,重陽節是一個隨著歷史演變形成的節日。
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,甚至更遠的時代。普遍的認為是,重陽流行于漢代,被定為國家的法定節日是在唐代。
而且根據唐史的記載,古人過節,比我們還接地氣。
每到這一天,全國放假,發錢發物發福利,有的單位還組織集體登高出游。(好羨慕啊)
按照風俗,這一天人們要佩戴茱萸,頭上簪上菊花,喝著菊花酒,作詩、彈琴、聽松、尋幽,賞菊,清談,讓重陽一手挽著歷史的厚重,一手煥發出時代的青春。
放空了的人生,才可以書寫志趣,古往今來的人們用他們的情與思,記錄了不同的重陽節。
正月十五吃元宵,五月端午吃粽子,八月中秋吃月餅。
中國人的節日,大部分都有它獨特的吃食,重陽節也有一種它專屬的美食“重陽糕”。
《舌尖上的中國》曾經這樣介紹重陽糕,說它有十三道工序,用米粉加上棗泥,豆沙、栗子等多種食材蒸成。
最講究的有九層,每層顏色不同,點綴圖案。
最上面放兩只造型“小羊”或者小燈,寓意“九九重陽(羊)”、“步步登高”,以此祭祀神靈,祖先,保佑平安。
“糕”與“高”相同,重陽糕又有百事俱高的祝福寓意。
“重陽糕”軟糯香甜,加上有大棗、栗子、山楂等果干等為原料,營養豐富,不但易消化,而且健脾益氣,很適合老人小孩吃。
▲重陽花糕 寓意子女百事俱高
“重陽不吃糕,老來與人告”。
古代的人如果高壽,對一百很是忌諱。等他們到了九十九歲以后,從來不用我們現在的數字計算年齡。
他們以九九為極致,稱一百歲為第一個九十九,一百零一歲為第二個九十九,以此類推,暗語“長久”,企盼長壽。
因此“重陽糕”又被當作尊老愛老的一部分存在,有祝福長命百歲的寓意。
所以,你知道重陽節的意義了嗎?
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,父母在,我們的人生尚有歸途。
互動的愛是長久的,長久的愛是行動的。有愛生活才甜,有愛生活才有幸福。
